|
成都心理咨询|强迫症:被娱乐化、被曲解的心理障碍,你真的了解吗?时间:2024-08-28 10:09 不知道多少次在网上看到过类似的新闻,标题是《让强迫症极度舒服的图片》,如下: 就是这样? 其实我也知道,这只是大家开的一个玩笑。 普通人把“爱整洁/轻微洁癖(一些无害的、看似高级的生活习惯)”等同于“强迫症”。 但当很多人开始说自己也有强迫症时,我说: 想象一下,有一天,当小A这个真实患有强迫症的人,鼓起勇气说:“其实,我有强迫症。” 这时朋友B说:“我也有强迫症,有一天看到被子叠得不整齐,心里很不爽……” 然后,小A就不再说话了,好像多说一句话都会显得很虚伪。 在我看来,强迫症可能是当今被人们所接受和误解的最严重的心理障碍。 纪录片《强迫症:内心的恶魔》中的患者理查德说:“我的生活就像地狱一样。” 现在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强迫症。 01 定义 强迫症(OCD)是指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特征的神经性强迫症。 强迫观念是反复进入患者意识中的想法,图像或影像。 这些想法、图像或意图对患者来说并没有真正的意义,是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自己的想法,想摆脱它们,却无能为力,因此非常苦恼。 解释: 比如,一个人突然有打人的冲动(正常人偶尔也会有这种冲动),感觉很奇怪。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有这种想法是不是说明他不好?他会不会控制不住地去伤害别人? 他心里越来越焦虑、慌乱,拼命消除自己“打人”的念头。 但他发现,他越是努力不去想它,他就越会去想它。(无法摆脱它) 从那时起,我就有了打人的念头——我想让这个想法消失——这个想法并没有消失——焦虑和自责—— 就像两个自己在大脑里开始争吵起来,慢慢的,其他的想法和烦恼也加进来,心里仿佛完全不受控制了…… 强迫行为是患者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而屈服于强迫思维而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 解释: 有位女士,因为总觉得周围环境不干净而烦恼,这种不干净的感觉引发了她的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她一醒来就开始打扫房间,一开始每天打扫一两个小时,后来就不再打扫,每天打扫八个小时。最后,她再也无法入睡,因为“不干净的感觉” 整个家庭的生活陷入混乱之中…… 根据DSM-5(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强迫行为是否构成医学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标准:该行为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并导致临床上显著的痛苦和损害。 由于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收入损失和生活质量下降,强迫症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最致残疾病”之一,是继抑郁、酒精/药物滥用和社交恐惧症之后的第四大常见精神障碍。强迫症和焦虑就像双胞胎,强迫症患者往往有明显的焦虑症状。 注: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需要精神科医生综合判断才能确诊,不能仅凭几个“强迫症状”就确诊为“强迫症”。 所以,如果你的“强迫症状”没有影响到你的生活,请不要随便称之为“强迫症”。 这样的玩笑可能很难让人们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并误解真正的强迫症患者正在经历的痛苦,这会使他们更加孤独,更难获得帮助。 02 相关调查 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约为1%。 1982年,我国在12个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患病率为0.3‰。 事实上,这一数字远低于实际患病率。 结合临床实际,估计我国强迫症患者约有500万~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 80%的强迫症发生在25岁之前,男性比女性更常见。 03 案件 一名 19 岁的年轻女性,独生子女。 以前他性格活泼,但近些年变得情绪化,平时不敢一个人走过广场、街道,晚上睡觉前还要重复一些固定的仪式动作。 把所有的钟表都停掉,拿着小表走出卧室,把花盆花瓶小心地摆放在书桌上,以免晚上掉到地上吵醒她。盖被子之前,先抖一抖,折好,再铺开…… 这些动作重复多次,长达1-2小时。(主要是强迫行为) 张先生,男,39岁,大学学历,办公室秘书。 母亲有强迫症,过分整洁,有重复动作,患者自小性格内向,爱干净,做事认真,要求完美。 从13年前开始,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些名人、伟人,周恩来、毛主席、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喜剧演员牛群等等,我不由自主地想,我的言行也应该向这些人的言行看齐…… 十余年来,上述“形象”一直在不断变化。他害怕“坏”形象会影响到自己。看到乞丐和残疾人,他不断认为自己不应该像他们一样,不断试图消除这种“坏”形象。(主要是强迫思维) 走路的时候,走几步就觉得自己辜负了伟人的形象,又回去继续走。这样重复了几次,他还是不满足。再回来走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东西打断了他的动作,他又会重复这个过程。 我感觉上述这些举动毫无意义,很可笑,但是不做的话焦虑。 走一小段距离需要很长时间。(主要是强迫行为) 04 原因 强迫症(OCD)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相关文献报道,强迫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强迫症的患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中强迫症的患病率高于异卵双胞胎。 对强迫症患者脑功能及结构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额眶区-基底神经节-丘脑结构内的神经回路异常。 强迫症与5-羟色胺(5-,5-HT)或儿茶酚胺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但5-HT功能变化的性质无法解释强迫症复杂的发病机制。 另有研究发现,强迫症还存在神经内分泌、氨基酸、免疫学、活性氧自由基等生物学异常。 精神分析观点: 强迫行为根源于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欲望和负面的精神创伤(如被父母抛弃),这些被压抑的欲望、攻击冲动(如因被抛弃而恨父母)以及创伤后的恐惧体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本我(恨父母)与自我(恨不了父母)的激烈冲突形成了一系列的防御机制(压抑——父母没有抛弃自己——忘记意识之外的事实),最终产生了强迫症状。 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如果将一件中性的事情(比如看电视)与恐惧联系起来(比如每次因为看电视而被打),时间长了之后,看电视也会引起焦虑或者身体不适。 为了缓解疼痛和不适,患者会产生回避、逃避行为(不敢看电视),但这些侵入性想法(想看电视的欲望)很难真正避免,患者只好借助于反复强化的回避或逃避方式(告诉自己不要看电视)来缓解疼痛,形成强迫行为。 认知理论观点: 无法消除重复的、侵入性的消极想法的人可能会患上强迫症。 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侵入性思维与自身的信念系统相互作用(我希望老师生病——我一定不能这样想),产生负面的认知和情绪(我是个坏孩子,我自责),导致缺乏安全感,从而采取逃避或回避仪式(设计一套动作为老师祈祷,缓解自己的自责)来减少威胁和痛苦体验。这样的行为不断被强化,形成持续性的强迫症状。(每天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做到这一点) 05 影响因素 国外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多为内向、神经质,表现为害羞、情绪不稳定、敏感、紧张、焦虑、易激惹,对外界刺激容易出现过度强烈的反应。 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的共同特点是都要求个体满足一些不切实际或难以实现的要求和目标。例如,完美主义者往往为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要求自己做到完美。而强迫症患者则无法容忍“不完美”,他们的强迫思维迫使他们无法忽视这些“不完美”,并要求他们进行重复的仪式化行为。 过度追求完美是导致强迫症的因素之一。 此外,养育方式和童年创伤也可能是影响因素。 06 治疗 1.药物治疗 目前,抑郁药氯米帕明以及作用于5-HT的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盐酸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已成为治疗强迫症的首选药物。 国内研究发现,SSRI类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效果显著,且患者依从性良好。 注意:药物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治疗又称心理分析疗法,是挖掘病人潜意识的心理过程,把病人未察觉到的症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重新唤起到意识范围,打破压抑,揭开防御机制的伪装,使病人真正理解症状的真正意义,从而使症状消失。这种转化工作就是精神分析治疗。 简单来说,比如你的强迫症表现为洁癖,那么通过和心理咨询的交谈,心理医生就可以慢慢发现,你为什么这么怕“脏”。 3.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情绪来源于对所遭遇事物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不是事物本身。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AT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因此治疗的重点是针对患者的不合理认知问题,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他人或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从而改变心理问题。 比如,同样是半杯水,为什么你总是因为“没满”而感到遗憾,而有些人却能因为只剩下半杯水而感到高兴呢? 为什么当你脑子里出现“骂人”的念头时,你要极力将其摆脱,而有的人脑子里出现和你一样的念头时,却不会那么纠结呢? 4.森田疗法 其疗效已在临床上得到验证,改善率达75%。主要鼓励强迫症患者与症状共存,允许强迫思维出现,并坚决抑制强迫行为,最终打破患者心理上的互动。患者心理动机冲突消除,痛苦减轻。 简单来说,不管你焦虑还是痛苦,该出门还是要出门,该社交还是要社交,别让出门的恐惧拖累你,该做的事还是做,顺其自然,做自己该做的事。 07 个人观点 (作者患有强迫症多年,康复路上跌跌撞撞,后来考入大学,学习心理学,想了解更多可以移步我的回答区~) 强迫症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治愈也需要时间,所以不要心急。 很多时候,我们的状况都会起起伏伏,而我们的挫败感会因这些起起伏伏而加剧,让我们怀疑,我们是否会好起来?我们每次都会回到原点吗? 不。 我们实际上正在变得更好。只不过这往往是一个上升的螺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你写日记,让你看到你经历过的黑暗,以及你永不放弃的勇气。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家庭的战斗。 虽然很难,但是会让你看到亲情是多么的珍贵。 请点赞,您和患者们都辛苦了。 我希望你能够: 等到云开月明,等到花开时。 08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