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心理咨询|汶川地震后,专业队伍与 NGO 组织如何形成良好互动?时间:2024-08-07 10:18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芳/北京报道 灾后心理援助的专业队伍应该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国家级的组织,另一个是像“花老师”这样的NGO组织,两者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震惊与悲痛过后,后方几乎每个人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能做什么?” 心理学家杨志平也不例外,但他的动作比别人更快。 5月13日,他已经和一群心理学界的朋友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网站:“华老师”。杨志平对这个虚拟人物的名字是这样解释的:“意思是中国心理学老师,伟大的心理学家华生先生……华老师会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灾难。” 地震发生仅一周,“华老师”项目就已招募志愿者1084名。 “我没有想到会这么高,心里很感动。”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杨志平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一般来说,受灾人口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有心理问题。如果灾区有三十万人,其中十万人有心理问题……”杨志平哽咽着,望着窗外,“我没有考虑华先生的项目能有多大作用,我只是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灾后心理援助的紧迫性 “前线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很着急。”成都“华老师”志愿者陈龙告诉记者,12日地震发生后,他“走访了半个成都,发现人们对这场灾难非常迷茫,非常害怕。”第二天,他在网上看到成都竟然没有人能协调、组织“华老师”项目前线指挥工作,于是他立即加入进来。 和陈龙一样,志愿者们都认为灾后心理支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灾难发生后,人们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其特征是通过痛苦的记忆、梦境、幻觉或闪光不断重新体验创伤事件。 此外,灾难现场还会对参与救援的年轻军人、医生、灾区报道的记者、后方的民众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石勘介绍,唐山地震灾区儿童PTSD发生率为18.48%,延迟性PTSD发生率为22.17%,地震孤儿PTSD总体发生率为23.0%。 因此,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一天天展开,志愿者们感受到了极大的紧迫感。他们以惊人的效率完成了很多工作: 截至5月19日,“华老师”已开通了心理咨询网络机器人;编印了第一期心理自助彩页2万册,正在发往灾区派送;翻译了大量外文原文;编写了《灾后心理自助手册》一书;策划了“给灾区孩子写一封信”创意活动。 “我平均凌晨三四点钟睡觉,七八点钟起床。”河北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张曦说。他是“华老师”团队的核心志愿者之一,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志愿工作。 5月12日下午,在保定的张曦完全没有感觉到地震,直到当晚回到校园才听到有人提到这场灾难。“当时脑子一片空白,今年国内发生了那么多大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天,他上网看到了杨志平在博客上写的项目构想,立刻报名当志愿者。“就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因为我不在灾区,也不一定能到那里去……” 张曦刚报名时,打算搜集、整理、上传一些资料,没想到工作繁杂,时间紧迫,他继续承担更多的任务,翻译文献、编写手册、撰写书籍、与志愿者沟通…… “面对这么大的群体,我感觉很无助,说实话,我也有些累,因为每天的工作实在是太多了。但我一直鼓励自己,告诉自己,这是值得努力的事情。”张曦坦言。 成为政府行动的有力补充 杨志平是国内心理测评与教育测评公司“安仁测评”总经理,2003年发起“非典”心理预警与干预项目,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认可和资助。 “我们当时起步太晚,后来才意识到心理学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杨志平说。 这次他吸取教训,利用公司的技术积累和人员,快速搭建了网站,并用一天半的时间开发出了“华老师”在线心理咨询MSN机器人。 咨询师只要在MSN()上添加这个机器人账号,就可以随时在线咨询“华老师”。在后台运行中,咨询师会被随机分配到每一位承担这项工作的志愿者身上。杨志平介绍,一段时间后,他们会根据志愿者的学历、经验、积极性等,评估他们的咨询能力,并设置一个程序,让咨询师优先与能力高超的志愿者见面,为他们答疑解惑。 “现在我们已经回答了100多个问题。”在上海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工作的志愿者朱丹告诉记者。她说,目前来咨询的大多是后方人员。比如很多人想为灾区做点什么,但是自己没有专业背景,所以会感到迷茫;有的人看到别人奔向灾区,自己却因为各种原因反其道而行,心里就很愧疚。 朱丹是“华老师”项目第一个报名的志愿者,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的她在网上认识了好朋友杨志平,两人一见如故。 “我们对‘华老师’项目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不赞成成都以外的‘华老师’志愿者再次奔赴前线,而是尽可能调动本地心理志愿者的力量。”朱丹说,希望现在的“华老师”能带动后方的人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前线的志愿者们提供滋养和支持。 “华老师”团队认为,他们应该对政府的工作重点起到很强的补充和互动作用。比如,政府没有时间印制心理手册,但当地却缺这部分,所以“华老师”会把重点放在编印灾后心理手册上。 杨志平说,5月18日,德阳市副市长张金明向他们的志愿者提出,德阳需要5000本心理手册。由于灾区群众情绪非常不稳定,当地心理专家只能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难以满足需求。 “专家到现场做心理工作回来后,灾民找不到人求助,本地心理医生也很难长期做到这一点。但网络就不同了,只要有志愿者在线,大部分问题都能得到解答。”杨志平说,这是他们的优势。 我希望坚持十几年 “近年来,我们经历了非典、雪灾、火车相撞等事件,在这些过程中,心理学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应该建立灾难心理支持体系的时候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石侃在“华老师”所写的书的前言中说道。 地震发生后,各地自发派出了不少心理干预队伍,民间也涌现出很多相关网站,如蓝心网络的心连线、豆瓣的受灾儿童心理援助小组、易言网的抗震救灾项目等。 不过杨志平认为,国家目前还是需要一支能够统筹协调的团队和力量,避免工作重复。 他认为,灾后心理援助的专业团队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国家级的组织,另一方面是像“华老师”这样的NGO组织,两者之间应该有良好的互动,“类似于红十字会和卫生部门的关系”。 杨志平希望“华老师”能成为一个长期的项目。2003年,杨志平只做了一个月的非典心理预警干预项目,而这一次,他希望这个项目能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他渴望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受灾儿童长大后,如果某天夜里再次想起地震,心里难过,就可以上网向“华老师”请教,缓解情绪。 当然,不仅仅是地震,在他的理想里,“华老师”会成为一支专业的心理支持团队,白领们的工作压力、贷款、就业带来的难题,以及任何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影响,都将成为他们咨询的内容。 “希望将来,当国家发生重大灾难时,和红十字会一起赶赴现场的志愿者,是华老师穿着一样的制服、长得一样的灾后心理支持志愿者!”杨志平在网站上写下了自己的梦想。——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