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8-7318       19113215764

首页 >>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 你的原生家庭理论无法决定个人未来吗?答案在这里
详细内容

你的原生家庭理论无法决定个人未来吗?答案在这里

时间:2024-05-23 10:06     作者:成都心理咨询   阅读

原生家庭论流行之后,很多人的困惑都找到了答案。胆小自卑的性格,源于小时候父母重男轻女的性格;对男女朋友的猜疑,源于破碎的家庭;不能坦然处理职场人际关系,源于从小受到父母的压抑教育……

“原生家庭”的理由似乎可以合理匹配任何情况,这一讨论也愈发确定,带有“原生家庭宿命论”的意味。

从理论到宿命论的转变,真的能解决人们的问题吗?这也引发了心理学家们的不少反思。

彭开平教授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首批赴美攻读心理学的中国学者之一。2021年8月接受某杂志采访时,他用“有偏见”一词来形容原生家庭理论在当今社会的流行。彭教授认为,“人是由未来而不是过去决定的”。一则名为《原生家庭理论是错误的》的视频随即在网上流传,引发网友热议。

有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理想化,“原生家庭的影响可以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影响,并不是靠向前看就能了解和化解的。”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凡尔赛’式的正能量”。

彭教??授对这样的争论习以为常,在二十多年的研究中,他坚信积极心理学能够激励人们展望未来。我们联系到了彭开平教授,请他详细阐述“原生家庭论无法决定个体未来”的观点。

以下是与彭开平教授的对话。

成都心理咨询工作室推荐_成都原生家庭心理咨询_原生家庭心理医生

图|彭开平教授正在授课(图片来源:受访者微博)

01

有影响是命运吗?

问:近来,“原生家庭”理论被频繁提及,用来解释一个人的人生境遇的原因。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彭凯平:人一般都会探索自己的边界,小时候我们是通过认识父母的特点,开始认识自己的特点。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发展确实有影响。我曾经接待过一位高中生家长,说他的孩子得了抑郁,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愿意去学校,也不想见任何人。后来我才知道,孩子不肯上学,是因为学校的一个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到毕加索的画时说:“毕加索的画没什么特别的,小孩子都会画。”

班里不少同学都附和了老师的说法,这名学生觉得老师不尊重史实和艺术,而是在课堂上不停地讲自己毫无根据的论点,这让他非常生气。

下课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学。同学们觉得他小题大做,太严肃了很无聊。孩子回家后向母亲吐露心声,但母亲并不理解也不认可他。

我看了这位学生的作文,发现他是一个对世界有自己看法的孩子。他生活在单亲家庭,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对他要求很严格。从小到大,她很少和他进行深入的交谈,只要求他无论做什么都要听从安排。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逐渐陷入消极的情绪。

另一方面,这种影响其实也并非真的无法控制,如果过分强调,把它变成“宿命论”,那就不对了。随着我们长大,我们会不断发现自己和原生家庭的矛盾,逐渐摆脱父母的特质,发现“自我”,这是正常的心理成熟过程。在这个时期,我们会逐渐不再认可父母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但我们必须在反省和批评父母中找到内心的平静,而不要沉溺于批评和冲突。

成都心理咨询工作室推荐_原生家庭心理医生_成都原生家庭心理咨询

图|彭开平教授谈原生家庭

02

一边内卷,一边自我安慰?

“一个人的一切都是由未来决定的”

问:您提到“过分重视原生家庭”,我想知道这会给人们带来什么?

彭凯平: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让人们开始关注“过去”与人的关系,关注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把原生家庭作为归因结果,也能带来暂时的心理安慰。比如,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少数人会感到疲惫、跟不上节奏,当他们想到是父母没有让自己足够富有,是家庭没有给自己更高的社会地位时,就可以通过推卸责任的方式,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我们当下的社会,“内卷化”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感受。我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只不过是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与成功人士的对比越来越强烈,对我们的刺激也越来越强,产生了一种“不知不觉中,同龄人已经抛弃了你”的焦虑。一边是难以适应的社会环境,一边是可以轻易归咎的原生家庭,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这种“原生家庭宿命论”带来的心理安慰。

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批判原生家庭,沉溺于原生家庭的宿命论,觉得一个人的一切都是由原生家庭决定的,原生家庭决定的东西我们无法逃避,你的一切都是过去注定的。

但恰恰相反,一个人的一切都是由未来决定的,而这个未来需要人去奋斗、去谋划、去计划,这些都是积极心理学批判原生家庭理论的部分。

我们必须超越这种宿命论。

我们的原生家庭或许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的生活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意义在于我们很多人会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生活的“原生家庭”。如果我们改变的话,我们创造的家庭可能就是积极的原生家庭。

比如“鸡宝宝”就是父母内卷化造成的,一些信奉原生家庭理论的父母虽然意识到自己过去是在“鸡宝宝”观念下长大的,但仍然不由自主地选择了“鸡宝宝”养育方式,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被父母当“鸡宝宝”的抗拒和自己选择让孩子“鸡宝宝”的矛盾,从而无形中形成了新的原生家庭风险。

顺便说一句,所谓的“为了孩子好”,本质上就是“为了自己好”,这背后真正的心理动机,是为了给自己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感。

有些人甚至把养育孩子当成人生的借口,说“虽然我的人生结束了,但至少我还养育了我的孩子,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了他们”。这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安慰,具有保护作用。就像人们经常需要为人生找借口一样,“养育孩子鸡毛蒜皮”也是父母面对焦虑时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原生家庭心理医生_成都原生家庭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工作室推荐

图片 | 《小小的困境》剧照

问:网上有个讨论组,叫“所有父母都是祸害”,大概有十万个成员。

彭凯平:说父母都是祸害肯定是不准确的,世界上还是有爱孩子的父母的,很多人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不懂如何正确表达爱。

在“父母都是祸害”这一群体中,有些人确实受到过父母的伤害,而另一些人则通过“原生家庭决定未来”等观念,为当前不如意的生活状态找到心理安慰。

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认识方式可能会导致一些个体产生报复心理和行为,而一旦采取行动,就为时已晚。

我们很难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在父母压制和批评的环境中长大,我们很难改变这一事实。但如果我们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我们就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03

每一代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同

问:时代的不同对于当下“原生家庭宿命论”的演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彭凯平: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自然会影响他们所组建的家庭。

我出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我和我的祖先生活贫困,有时连饭都吃不饱。我们是怕穷的人,所以自然会有物质匮乏带来的恐惧和担忧。这反映在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上,表现为对体制比较执着,相信奋斗,相信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对于出生于80后、90后、00后来说,影响他们生存的贫困不再是威胁,他们不再为物质而深感忧虑,可以更加追求个性、欲望的释放和人格的自由。

这个时代,个体对家庭的依恋受到了影响。我们这一代人非常信任父母和家人,觉得即使在外面的世界失败了,还可以回到家庭;但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孩子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可以比父母活得更好,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自己拥有了更丰富的资源和交往经验。

他们发现“原来自己的父母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能干、可靠。”这种依恋观念的转变,也加剧了他们对原生家庭的反思、批判与冲突。

问:心理学上关于原生家庭的理论是否也在演变?

彭凯平:起初国内外很多科普、心理咨询受到弗洛伊德早期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认为原生家庭的影响会在我们的生活中长期存在,难以撼动。因此在心理咨询时夸大了这种说法。其实我觉得这已经不符合现在心理学的新观点了。

过去我们总以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性,就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成长。但现在我们发现,人类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对未来的想象力。当一个人面对对手扔来的一块石头时,能相对准确地预测其未来轨迹的人,显然比完全没有远见的人更容易存活下来。因此,进化选择了具有预测未来能力的人。

根据已有的经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计算和学习过去的棋谱战胜国际象棋冠军。而人类无法像机器人那样计算,因为对过去的记忆是有限的。但是人类有一个优势是机器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那就是对未来的想象力和远见。

比如“望梅止渴”,在看到梅林之前,人们就开始想象吃梅子,并开始流口水。机器可以详尽分析过去,但只有人类才能在面对未来时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启发。

所以原生宿命论的错误就在于认为“一个人的一切都是由过去决定的”,但其实一个人是由未来决定的。未来的选择权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我们需要去努力,去活出未来的力量,我觉得这比过去的经历更能体现人生的核心。

04

我自己的经验总结

这不一定是一个科学结论。

问:这种对未来的积极憧憬,对于真正受到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的心理创伤很难愈合。

彭凯平:当然,但认清心理创伤的来源,有改变的意识是第一步。

行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改变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如果你已经有了孩子,就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如果你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批评??中,那么现在可以表扬孩子。如果小时候父母总是不理你,那么现在你可以每天抽出至少一个小时与孩子交流。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改变别人也非常困难。我们可以先改变自己的心态。

所以我特别担心的是,我们很多朋友因为没有学过心理学,所以更容易相信各种“教育家”的经验和建议。但过去的具体案例是不可复制的,别人成功的经验只能起到对其他个体的鼓励作用,所以“经验”可能是错误结论的集合。

我在写《孩子的性格》这本书的时候就提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太依赖经验。你养过几个孩子,教过很多学生,当过小学校长,就以为自己很了解孩子。其实,你所了解的只是你自己经验的总结,并不一定是科学的结论。

“挫折教育”影响了几代中国家庭。我的一个学生说,他小时候总是拼命做好每一件事,希望他表现好的时候父母能说一句表扬的话鼓励他。但无论他怎么努力,从来没有得到过一句表扬的话。即使他通过高考考上了清华大学,他的父母也只是对他说:“你反正也能考上清华,有什么好骄傲的?”

后来,他拿到了博士学位,才发现父母很认可他,只是担心父母的夸奖会让他骄傲,所以故意装出不满的样子,以此激励他永远追求卓越。这位学生告诉我:“当我得知这件事时,我不仅没有感激他们,反而感到很怨恨。”

成都原生家庭心理咨询_原生家庭心理医生_成都心理咨询工作室推荐

图 | Pexel

问:您刚才说,孩子小的时候,认知和父母的界限比较模糊,但随着孩子长大,在矛盾中会更加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除了依靠家庭,还会有更多选择,比如选择自己对未来的志向和向往。

彭凯平:是的。很多人把人生比作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这里的“自我发现”就是找到一个不依赖父母的自我,主动选择不以父母的特征来定义“自我”。

问: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一书的书评里,有读者写到“两代人的灵魂寄宿在一个人身上”,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彭凯平:这种警句式的概括,总让人觉得很有见地。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真的是两代人吗?父母影响了我们,父母又受父母的影响。说是四代人,还说得通吗?

一个人身上有很多代人的灵魂,不仅受到父母的影响,还受到祖先的影响。我们生活在强大的集体无意识中,这其中包括我们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我们的父母。

文化总是宏大而微妙的,我们很难在具体的生活中去想象或发现,但当涉及到“家庭”时,就更容易理解了。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我们很容易找到自己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然后将现在的不顺、无法控制、压力大等因素归咎于童年经历和自己的家庭。这也是“原生家庭”的讨论演变为“原生家庭宿命论”的原因。

问: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年轻人结婚意愿持续下降,您如何看待部分人对组建新家庭、成为父母的顾虑和担忧?

彭凯平:有这样的担心和顾虑,是人们的本性中积极的一面,都想对家人好,对孩子好。

我听到有人觉得我们生活的社会很糟糕,担心把孩子带入这么糟糕的社会是不是又是一种罪孽。我觉得有这样想法的人更适合养育孩子,因为他们已经爱上了一种尚不存在的生活。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可以选择积极面对,做出改变;但当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干,甚至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沾沾自喜时,就更容易滋生问题。

人类毕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物种,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更冷静地打破既有的观念,不要相信自己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选择改变。

真实故事项目(ID:)讲述的是取自日常生活的故事。

5 周内了解青春期

治愈自己,提升自己

系统掌握支持孩子成长的方法

如何陪伴孩子度过动荡的青春期?

家长实用陪伴心理训练营

第二任期

2.21 正式开课

5场主题直播

6次在线小组讨论和实践练习

4 场现场问答环节

两位老师陪你,小班讨论

仅限120名,先到先得

如有疑问

请咨询助教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