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心理咨询中心|疫情下的精神分析:霍大同老师谈心理健康与自我疗愈的应对策略时间:2024-12-12 10:16 去年,《穿越场景》对话了精神分析师霍大同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位精神分析学家”,他将西方精神分析理论带回中国,并创立了自己的理论。 一年过去了,我们遭遇了疫情带来的灾难。其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也让很多普通民众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疫情期间经历过创伤的人如何自我疗愈?随着精神关怀意识的增强,在中国建立“精神分析一条街”的梦想能否成为现实? 今天我们通过线上回访的方式再次走进霍老师的世界。听他讲疫情期间的精神分析。 回访记录 (回访均通过网上和电话答复) 问题一: 《跨界》采访你已经一年了。这一年你做了什么?您曾说过希望在四川大学这里建立一条精神分析一条街。已经实现了吗?还有哪些困难? 霍大同:因为疫情,精神分析也暂时暂停了。 实现“精神分析街”还是有点困难,因为我的学生中,自己从事精神分析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在医院工作。近年来,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的发展更多地在医院范围内进行。很多人遇到精神心理问题,更愿意去医院寻求帮助和治疗。 ● 霍大同2019年接受《穿越现场》采访 问题2: 戴思杰导演根据你改编的电影《午夜慢车》尚未上映。考虑到疫情和其他现实情况,这样一部精神分析电影会对人们有帮助吗? 霍大同:我不太了解电影的具体情况,但这种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电影可以起到很大的普及作用,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心理状态、心理结构和精神疾病,并了解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问题。 ● 《午夜慢车》剧照。该片由霍先生的好友戴思杰导演执导,改编自戴先生的小说《解梦师》。苗大同(佟大为饰)是一个爱情理想主义者。他在国外主修心理学,最擅长用现代心理科学来解释人的梦。 1947年,他博士毕业回到四川嘉阳县,做好了成为当地第一位精神分析师的充分准备。为了营救因革命活动而入狱的未婚妻尹本,他接受了正义狄(自称“嘉阳狄仁杰”)(王双宝饰)交给他的使命,即通过分析女人的梦境,找到狄法官的红颜知己,于是狄法官释放了苗大同的未婚妻。在解梦过程中,他结识了翁女士(郑秀文饰),一段荒诞不羁的性梦破译之旅就此展开。剧中的灵魂人物苗大同是以霍大同老师为原型的。 “跨场景”:看影视剧也是一种心灵治愈的方式。一些治愈系影视作品可以通过温暖的情节缓解内心的悲伤和压力,或者让观众在共情的情节中面对创伤,消除负面情绪。应对负面情绪的恐惧,通过理性思考和反省,梳理一些生活的脉络,帮助自己重新获得积极面对生活的力量。以下两部电视剧和电影或许可以给疫情后心情消极的人们一些自愈的力量和对人生的思考。 ●《治愈心灵的创伤》剧照 《治愈心灵的创伤》是一部半传记式的灾后电影,仅有四集。该剧是NHK大阪放送台为纪念阪神大地震25周年而制作的特别连续剧。 该剧讲述了1995年发生的7.3级地震,给人们心灵深处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的故事。这时,安和龙和同事们以精神科医生的身份挺身而出,陪伴和治愈受伤群众的心灵,做灾后人们温暖的倾听者和传递者。正如名字一样,该剧充满了润物细无声的治愈温暖。 剧中的安贺高西医生的原型是日本“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先驱安科昌。正是他让日本人第一次认识到PTSD的存在。 ●《遗愿清单》剧照 电影《遗愿清单》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爱德华,一个拥有很多钱的孤独老人,和科尔,一个一辈子当汽车修理工的黑人老者,为了培养自己的三个女儿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修理工。才华横溢,同时得了癌症,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病房。两个出身和地位如此不同的老人,在共同面对死亡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个人一起列了一个遗愿清单,无论是疯狂还是温柔,他们都一一实现了。最终,名单顺利完成,两人幸福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部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生与死。这次疫情期间,很多人近距离经历了死亡,甚至与死神擦肩而过。但灾难过去后,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正如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哀歌》中所说:“经历过巨大苦难的土地、人民和自然在来年仍将充满活力。灾难终将过去,伤口终将愈合、抚平。” Q3: 随着今年疫情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加上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会不会有更多的人面临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您从精神分析师的角度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霍大同:疫情期间,一线医护人员和防疫人员面临的压力很大。不仅是高强度的工作,每天还要面对病人的痛苦和死亡;症状严重的人亲眼目睹了死亡的威胁,也目睹了他人的死亡。两天前可能还打过招呼的病人今天已经不在人世了。 ;还有一些患者家属,在隔离中等待亲人归来,最终等来的却是一个坏消息…… ● 霍大同接受采访 “跨场景”:正如霍老师担心的那样,对于这群人来说,他们很可能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网络俚语中的PTSD可能比较轻松,略带戏谑,描述的是一种“不想再看,再看就会吐”的感觉,但真正的PTSD比这。 典型的症状是“重新经历创伤”。即使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关于死者和肺炎的各种想法仍然反复出现在脑海中,入睡后经常出现噩梦;二是“回避行为”,无论对人还是在地方。还记得,只要是与疫情有哪怕一点点关系的事情,他们都可能会想尽办法逃跑。 我们看到,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新闻曾报道过一些医生因为内心压抑而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门,还有一些病人的阿姨不愿意带着妻子回家。短期的回避确实可以缓解内心的痛苦,但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回避状态,生活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因经历或目睹可怕的创伤事件而引起的精神疾病,如死亡、死亡威胁、严重伤害、暴力等。 此外,抗击疫情一线的人们往往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情绪不稳定,总是紧张、高度焦虑,对周围的人和环境极其敏感。 《中国青年报》曾在采访报道中提到,一些医护人员在长期奋战在抗疫一线后,会不敢接近医院,流汗、发抖或感到寒冷。许多医务人员经历了这场疫情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 与其他幸存者相比,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可能很难想象未来会发生好事,并且可能会陷入过去的创伤中。 (克莱姆等人,2013) ● 疫情的爆发,让一线医护人员目睹了一场从未经历过的巨大灾难。他们的工作强度和难度骤然增加,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也急剧增加。北京大学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发表的论文中指出,近1/6的医务人员因COVID-19而遭受心理困扰。 3月18日,意大利伦巴第大区一名34岁女护士在被诊断出感染COVID-19后自杀。 4月27日,据美国多家媒体报道,纽约市一线抗疫医生洛娜·布林因压力过大自杀。她年仅49岁。世界各地接连发生的自杀事件给医学界带来了震惊和痛苦,也让更多人意识到缓解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刻不容缓。 根据医学领域的研究,如果你不幸患有PTSD,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康复。一是以您可以接受的方式缓解深刻的情感痛苦。您可以与其他人交谈,也可以给因 COVID-19 去世的人写信,写下您尚未来得及说的话;疫情期间,你也可以给自己写信。 ,告诉当时的自己,经历了很多,终于走到了现在的地步。 另一种是通过梳理和反省来找回迷失的自我,比如比较疫情前后的自我特征,寻找与当下生活的联系,设定新的人生目标,并以自己舒服的节奏去实现。 ● PTSD患者可以通过写作练习帮助他们从迷失的自我中恢复过来。图片来自 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相对严重的病症。当然,对于更多普通人来说,疫情期间面临的可能是外界病毒传播带来的焦虑,以及被关在家里、与亲友隔离的孤独感带来的精神压力。这些负面情绪也导致这一时期抑郁患者和处于抑郁状态的人迅速增加。 按照霍老师的建议,对于这一类人来说,可以接触一些轻松、有活力的东西,比如看一些正能量的讲座、治愈系的影视剧。疫情好转后,他们可以出去放松,通过接触新事物、美好事物来唤醒自己。自己积极的一面。 虽然现在疫情有所好转,但可能一时半会无法完全消除,甚至可能成为一种常态,长期留在我们身边。但经历了这场灾难之后,我们面对疫情的心态也逐渐成熟。国内防控措施常态化、有效、社会秩序逐步恢复,也让人们面对疫情有了更多信心和力量。疫情带来的种种挑战。 点击播放视频 ●《跨界》第一季第五期,视频时长26′48″,首播/2019年8月16日 霍大同 精神分析师 中欧精神分析互动联合会副主席、欧洲精神分析组织间联盟成都中心主任。从事精神分析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发表了多篇法国论文,是“中国第一位精神分析学家”。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