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8-7318       19113215764

首页 >> 新闻中心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 >>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毕业季焦虑:就业压力如何应对?重点高校毕业生李欣的求职故事
详细内容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毕业季焦虑:就业压力如何应对?重点高校毕业生李欣的求职故事

时间:2024-08-02 10:14     作者:成都心理咨询   阅读

视觉中国形象

临近毕业季,李欣又开始暴饮暴食。

吃饭时,她总是吃到食物好像卡在喉咙里才会停下。“我知道这严重影响了我的身心健康,但也没有别的办法。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应对焦虑。”

就业压力如山压得李欣喘不过气来。李欣是北京某重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秋招开始后,她犹如敲响警钟一般警惕起来。

起初,她对就业形势感到乐观。去年2月,一家部属院校请李欣先去实习,专业合适,工资也丰厚。由于笔试和专业面试成绩排名靠前,李欣觉得即使是差实习,成功率也很高。实习结束两个月后,她无数次打电话,得到的回复都是“等消息,最后结果还没定下来”。再听到消息时,正式的录用名单已经公布,她的名字并不在名单上。

“当时我很怕最后找不到工作。”李欣开始在自己搜索过的招聘公众号、APP、网站上投简历,职位多到她不得不做个表格,把所有应聘过的职位一一列出,记录职位、日期、进度等。

简历大部分被拒。李欣经常感觉“跟没睡觉一样,大脑没休息好”。即便如此,每天早上她还是精神抖擞地查看邮箱,“睡觉前还要再看一遍,生怕错过笔试或面试的信息。”随着招聘过程接近尾声,李欣的情绪逐渐紧张、焦虑,“有时候,手会不自觉地发抖。”

李菁是北京某大学传播学专业的博士生,她的焦虑来自于日常的学习。

自从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以来,李菁发现班级的氛围变得更具竞争性。“不仅有发表论文的压力,还有取得好成绩的压力。”

李静认为,博士期间应该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实地研究上,学期开始前,她经常去图书馆看书思考,去实验室做研究课题,找学生做实验,这让她感觉非常充实,计划以后继续按照这个节奏看书、做实验、发论文,稳步走下去。

开学后,她发现与她期待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相反,同学们都很积极,课程作业写的字数越来越多,“大家都想拿个国家级的奖、一等奖学金。”从最初要求的2万字开始,她觉得单纯地去数字太浪费精力,不想跟着“点名”,但又怕成绩低,被同学瞧不起。

半学期下来,李静逐渐出现过度焦虑、抑郁、精神压力大等症状。

导师让她写项目计划书,做项目前期准备,但她觉得自己“电脑上一个字都看不懂,什么都不会写,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看到同学李静接连发表论文,自己的论文不是被拒就是在等排期,李静开始怀疑自己的学术能力:“毕业后找教职,论文就是评判标准,现在想想同学看我的眼神,都透露着拒绝。”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许开文此前提出用“空心病”一词来形容大学生的抑郁问题,他认为,“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称呼,更准确的描述是“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这种病看上去像抑郁,症状是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缺乏乐趣。患上“空心病”的学生会有很强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胡邓有24年心理咨询从业经验,近日,他在学校做学生心理咨询时明显感受到“大学生的焦虑、抑郁主要来源于‘空心病’”。

胡登认为,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只注重学习,学校和家庭塑造了过于单一的价值观,他形容这种情况是“家庭或学校只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只要你学习成绩优异或者考上985/211这样的名牌大学,你就是最棒的”,这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内心的毅力和长远的目标”。

名校大学生陷入情感黑洞

李欣、李静的案件并非偶然。

上午9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医生席英俊就开始了一天的门诊工作。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_成都焦虑医院_成都焦虑抑郁公立医院

这两年,他在焦虑症门诊发现,青少年抑郁问题比以往更加严重,“来就诊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出现急性精神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一次,席英俊遇到一位来找他的大学生,这位学生在高中时成绩名列前茅,成功考入北京一所著名大学,进入大学后,他在省市排名中的优势荡然无存,他努力追赶,但还是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

“这时候学生就会陷入自尊心受损的状态,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席英俊认为,学习成绩和排名是学生维护自尊心的重要标准和支撑。在很多名校,很多学生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努力之后发现依然无法重拾曾经的“成就光环”。

“支撑我内心的东西瞬间崩塌。”这些学生在GPA和学业成绩下滑的压力下,很容易陷入自我挫败、否定、困惑的情绪黑洞。

来就诊的大学生几乎都曾因外界人际压力而出现焦虑症。“很多孩子从小就只关心学习,只要成绩好,家里什么都不用担心。”席英俊分析,有些家长把孩子重心放在学业上,其他家务则全部由家长包办,导致孩子刚进大学面对众多需要处理的琐事时不知所措、不知所措。

“这时候人与人之间就很容易发生摩擦和矛盾,孩子在群体中就会被边缘化。”席英俊在临床诊疗中观察到,在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普遍缺乏同理心,与他人相处时,很难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例如,在治疗过程中,一个男孩一直抱怨,他的室友总是向老师举报他晚上在宿舍玩电脑游戏、大声说话、唱歌,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室友的影响。这会引起周围人的不满。“这个孩子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难体谅别人的需求,这是性格不成熟的表现。”

两个极端:“过度养育”或“无原则的纵容”

与大学生相比,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问题更加严重。

“青少年罹患各类精神障碍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集中在14至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病人占据了我们病区一半以上的床位。”席英俊说。

“我的孩子应该没什么事,没什么大碍。”这是席英俊问诊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但事实上,这些在父母眼里看似没什么问题的孩子,早已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比如情绪极度低落、焦虑,或者性情急躁,甚至手臂上有明显的割伤,之前还曾试图服药自杀。

“其实,父母对孩子问题的否认和隐瞒,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养育孩子的态度。”在养育态度上,青少年患者父母往往表现出很多极端模式。有的父母从小对孩子管教一直很严格;有的父母会严格教育和管理孩子,不会容忍孩子犯错;有的父母以各种理由忽视孩子的存在和成长;还有的父母毫无原则地溺爱孩子。青少年往往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感,缺乏自信,抗挫折能力差,更容易与他人发生分歧和冲突,进而引发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科学育儿态度应该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要用鼓励、欣赏、认可的眼光看待孩子,帮助孩子独立自立。而且父母要以身作则,善于化解家庭危机,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对父母有良好的认同感。”席英俊说。

精神障碍的发病过程十分复杂,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席英俊解释,在临床诊疗阶段,医生经常看到的是患者最严重、最紧急的情况,比如有自杀倾向,症状使得患者完全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精神科最紧迫、最首要的事情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消除患者严重症状,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因此,需要根据精神科诊疗指南,尽快做出准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很多时候,精神科药物治疗必不可少。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都会进入疾病的巩固、维持治疗阶段,在继续服药的同时,要加强心理咨询或治疗、社会支持等。通过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有效干预,患者是可以完全康复的。”席英俊说。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精神障碍的普及和科学认识还不够,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和维持社会情感习惯的关键时期,全球约有10%-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碍等健康问题,但却得不到充分诊断和治疗。

如何解决情感问题

为进一步缓解大学生焦虑抑郁问题,2020年9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探索开展抑郁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将抑郁筛查纳入学生体检之中。

但在一些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也存在不足。“他们要么认为学生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完全是社会环境或意志薄弱造成的,不建议学生去心理健康门诊就诊,要么到专科医院就诊,要么因为自己被确诊为某类精神障碍,目前正在服药治疗而感到无力应对。”席英俊认为,社会对精神障碍缺乏正确的认识,会导致患者对自己的精神障碍感到羞耻,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未能及时寻求帮助,从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其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接纳完整的自我,包括自我的优点,也包括自我的问题。以及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接纳和理解。”席英俊说。

成都焦虑医院_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_成都焦虑抑郁公立医院

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化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呢?

清华大学教授彭开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时表示,“这一代年轻人是充满矛盾、冲突、斗争的一代,也是不断尝试、特别成熟的一代,他们体现的两个特点非常明显。”

彭开平对00后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发现,国家经济发展让这一代年轻人充满希望与朝气,但疫情、内循环等社会环境的冲击,让学生群体出现了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这种矛盾的心理特征非常明显,也被称为双相情绪波动”。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胡登在接受采访时举了一个例子,他的一名学生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经济学专业后,突然发现经济学知识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报考了某大学的英国A级烘焙专业。

“学生要学会坚持自己的梦想。”他解释道,抵抗抑郁最好办法,就是培养学生感知自身的兴趣,对世界抱有好奇心。正如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说,一个人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他读了很多书,习惯了思考,放慢了速度,进行了深刻的交谈,为自己创造了丰富的内心世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是引导大学生心理的一剂良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宋振绍认为,当代大学生存在一定的身份认同危机,对人生本身的价值缺乏认同,缺乏精神追求和目标。《大学》说:“不修身,不齐家。”而我们现代教育缺少这样的修身课程,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能帮助我们找到精神寄托和归属感。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本文中的大学生均为化名)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出炉!升学是最大危险因素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涵盖了对山东、河北两省大学生的调查,对全国31个省(区、市)近8万名15—26岁大学生的调查。

报告显示,升学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以前,高考一结束,学生就觉得自己已经跨过了‘跨越龙门’中最难的那关。现在这关倒退了,即使上了大学,学生仍然觉得自己已经跨过了‘跨越龙门’中最难的那关。对未来发展仍感到明显的压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本次调查设计者之一陈志燕认为,当代大学生对未来发展的压力有所推迟。

大学阶段是学生个人成长、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作为一切行动的基本要素,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

大学生对生活更加满意,对职业规划更加焦虑

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生活满意度较高,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生活方式、恋爱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调查显示,我国74.1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基本满意”及以上,17.24%的大学生难以判断自己对生活是否满意,仅有少部分大学生对生活不满意(8.66%)。满意度并未成为大学生的压舱石,对未来的担忧仍不时牵动着他们的神经。50.44%的大学生有读研计划,有读研计划的学生焦虑风险显著高于没有读研计划的学生。同时,大学生主要压力源中的两大“学业负担重”“思念家人”“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都与个人职业规划有关。

金融专业的张二儿,为了获得更多项目经验,从大二就开始实习,甚至同时做了两份实习。“我也不想那样做,太累了,尤其是同时做两份实习的时候,每天只顾工作,一点个人生活都没有。”不过,张二儿却觉得,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安心。陈志言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在快节奏的社会变化中,人生的选择更多,不确定性也更多,所以大学生在人生中给自己定位就更难了。

不同学校、户籍、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城镇户籍大学生抑郁、焦虑风险显著高于农村户籍大学生,重点院校学生抑郁焦虑焦虑风险也显著高于非重点院校学生;本科生抑郁、焦虑风险显著高于大学生。这些差异并非2022年独有,2021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抑郁、焦虑、焦虑质量、自我评估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本科生。陈志燕表示,这可能与学生对未来的抑郁、比较的对象有关,如果学生将自己与比自己发展更优秀的人进行比较,可能对自己的满意度会更低。

适度的焦虑有利于考试备考和学习,但如果学生过度焦虑,则需要及时干预。陈志燕建议大学生应尽早了解自己,找到想要发展的方向,同时深入了解和观察自己与行业之间的适合度。

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除了个人发展,生活方式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调查评估了睡眠、压力源和无聊感三个方面。

成都焦虑医院_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_成都焦虑抑郁公立医院

睡眠与心理健康关系显示,睡眠质量较好的学生抑郁、焦虑评分明显低于睡眠质量较差的大学生,罹患抑郁、焦虑的风险也较低。“不少大学生经常熬夜、晚起,扰乱了睡眠系统,不利于心理健康。”陈志燕建议,大学生应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失眠了怎么办?陈志燕表示,睡眠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要想缓解失眠,首先要找准睡眠问题的原因。如果是心理原因,比如焦虑导致的失眠,那么“白天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理清思绪”,晚上入睡就会容易得多。

生活方式评估的另一个维度“无聊感”是指“因感知到生活毫无意义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体验”。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无聊感得分与抑郁、焦虑风险呈正相关。

爬山怕累、去海边怕晒、逛展览怕迷茫、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感叹生活好无趣,这些都是00后女孩吴宇的日常。半年前事情发生了变化,爸爸给她买了一台相机。她买了一台相机,原本只是为了记录日常,却意外成为了她发现世界的窗口,透过小小的取景器,她感受到了色彩的变幻,体验到了定格瞬间的快乐,为了拍出更多好照片,她开始研究光影、构图,甚至自学PS。一个看似对什么都毫无兴趣的女孩,变得对最日常的事物充满期待,试图透过镜头发现隐藏的美。

“无聊感和人生意义感有关,一个人越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就越不容易感到无聊和空虚。”陈志燕分析说,很多大学生觉得生活无聊,可能是因为青少年时期只在乎提高成绩,缺乏上进心,对以后的人生定位不明确;也可能与社会潮流有关,社会潮流往往强调即时满足,“总追求短期的快乐,容易让人感到无聊。”她说,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必须经过努力,甚至经过痛苦,才能最终达到幸福的阶段。

陈志燕建议大学生多探索、多接触事物,通过网络、实习等方式收集信息,找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多参加人际活动,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反馈,发现自己擅长什么、适合做什么。另外,向老师请教也是一个好办法。

健康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最佳良药

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有两句流行语似乎可以概括:“单身自由,无爱才是精英”和“婚神殿看都不看,财神殿跪不起”。

“大学生可能谈恋爱的勇气更小。”陈志燕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单身大学生并不想结束恋情。数据显示,27.61%的大学生正在恋爱,41.93%的大学生单身且不想结束恋情。单身状态:25.40%的大学生单身且想摆脱单身,其余学生未报告。

陈志燕认为,现代生活的便捷性和确定性增加是重要原因,“只要你努力工作,就会得到老板的赏识,有机会升职加薪,就算将来离职,也会有更多的工作技能,而且这种技能是可以迁移的。”她说,相比于工作,爱情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

不过,当我们处于健康良好的关系中时,恋爱并不总是那么糟糕。报告显示,恋爱中的大学生抑郁得分最低,焦虑得分也较低,而希望摆脱单身的单身大学生抑郁和焦虑得分明显较高;在无聊感方面,恋爱中的大学生得分最低。健康良好的关系可能会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四开学的时候,李雷就被通知考上了学校的研究生,在同学们都面临着升学就业的问题的时候,他却早早的上了岸。在很多人眼里,李雷无疑是优秀的,但他知道,如果没有女朋友晓琴,自己依然只是一个懒散的家伙。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好不容易熬过了高三,开始放飞自我,滑板、街舞、组社团、玩游戏……他似乎参加了所有能参加的活动,除了学习。直到学期结束,他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随后在晓琴的帮助下,他苦读功课,才勉强及格。

不是所有人都像李蕾那么幸运。廖洁从开朗自信到敏感自卑,与前男友有关。“他总是否定我,一开始不认可我的穿衣风格,后来又嘲笑我浅薄的观点。”廖洁说,一开始她会反驳,但随着对方的否定越来越多,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像他说的那么糟糕。

什么样的恋爱关系才是健康的?在陈志燕看来,双方要能够给对方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愿意努力去理解对方、相互支持,同时也能在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要想拥有良好的恋爱关系,陈志燕建议学校要加强恋爱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探索自我、深入学习、发展技能的基础,但往往受到生活方式、职业规划、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家长、社会能做些什么来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陈志燕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一体化非常重要,“就像‘社交’不是上了大学才学到的东西一样,很多大学生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可能是因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没有学过,自我探索不够。”她表示,学校应该在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认知等方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支持,这不只是高校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系统的工作。

陈志燕建议,要把保护儿童心理健康的门槛往前推,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如果学生已经上了大学,希望家长们对心理健康工作给予更多的配合和支持。”她说。

此外,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网上信息鱼龙混杂”,陈志燕呼吁,“提高网络资源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除陈志严外,其余名字均为化名)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