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8-7318       19113215764

首页 >>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家庭心理自助手册
详细内容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家庭心理自助手册

时间:2024-05-11 10:05     作者:成都心理咨询   阅读

成都心理咨询正规机构_成都网络成瘾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成瘾网络公司

COVID-19疫情不仅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还威胁心理健康。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过程中,患者、隔离观察员、医护人员乃至广大民众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近日发表文章指出,面对当前的COVID-19疫情,提供全面的心理援助非常重要。 据了解,疫情过后,一线医护人员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情绪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风险更大。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复工复产全面启动,不同人群的心理状况也发生了变化。

后疫情时期,如何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和预警机制,提高心理免疫力,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 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发展心理研究所长江学者方晓义教授。 他主编的《安全在家:COVID-19疫情下的家庭心理自助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借鉴心理学和家庭治疗的角度,可以帮助每个家庭系统了解识别疫情期间个体心理应激反应,掌握各种应对压力的自救方法。 这是第一本关注疫情期间家庭心理自助的书。

疫情期间心理问题集中在焦虑、恐慌、担忧

读书报:COVID-19疫情发生后,全国高校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 报告中最常见、最集中的问题有哪些?

方晓毅:面对疫情,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各高校纷纷开通心理支持热线。 除了为本校大学生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外,还向社会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服务,为稳定的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在线心理支持热线。 心理学起着很大的作用。 目前还没有比较全面的统计数据。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林秀云教授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支持热线进行了粗略统计。 他发现,疫情期间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1)焦虑、恐慌; (2) 怀疑和担心感染COVID-19; (三)身体症状; (4)情绪低落; (5) 愤怒; (6)遭受歧视; (7) 心理危机,如有自杀念头; (8)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恶化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压力引起的问题逐渐减少,而严重问题以及亲子矛盾、婚姻矛盾却不断增多。 亲子、夫妻矛盾的咨询甚至占到一些心理支持热线的50%左右。

读书报:2月5日,您团队以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名义,组织策划了“疫情大学生心理援助热线”和“高校《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课程上线上线,观看人数已超过1400万人。 如此大的工作量和直播观看人数反映了什么?

方晓义:简单来说,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心理援助服务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为共同抗击疫情作出贡献的强烈愿望。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然爆发,传染性和危害性极大,全国人民第一次面临如此严重的灾难,未来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他们无奈只能住在家里,原本正常的生活模式被打乱了。 破坏、生命、心理等诸多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公众心态亟待稳定。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高校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当时的“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席林崇德先生及秘书处,包括我本人、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白学军、清华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李岩教授,讨论了该怎么做。 一方面更好地提高了心理援助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些知识和方法。 经过讨论,我专门策划了两个系列的培训内容,并邀请了国内该领域的顶尖专家参加。 经过短短两天的准备,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领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京师在线、心理咨询主任的支持下各大学中心,2月5日线上直播课正式启动。 两个系列直播课程引起社会巨大反响。 雨课堂、人民网、大学生在线、新浪、快手、抖音等纷纷加入直播,累计观看量超过1400万次。

读书报:您参与的“2020年疫情期间成都市中小学生家庭心理小调查”,涉及9万多名中小学生。 这是疫情发生后首个大规模的公众心理样本数据。 结果是什么?

方晓怡:我是成都心理健康A级证书培训项目的开发者。 我还亲自给A证书老师讲了三天的“家庭治疗”课和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从解决问题到促进发展》报告。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拟印发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意见。 我觉得这些意见需要基于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所以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成都的A级教师。 没想到,这些老师自发组织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短短一周时间,就收集了超过10万条中小学生数据(小学生53936人、初中生44470人、高中生22311人)。 这可以说是国内首次针对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大规模调查数据。 初步分析结果如下:(1)疫情初期,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 其中包括:对疫情发展的担忧; 外出不便,??无法探亲访友; 无法购买口罩和消毒用品; 担心买不到肉、蔬菜或价格上涨; 无法参加体育运动; 担心疫情对父母工作的影响,对父母工作的影响。 家庭收入; 父母或自己玩手机等; (2)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存在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且中学生的负面情绪高于小学生; (3)大部分学生能按时完成假期作业; 小学生对开学的期望明显高于中学生; 大多数学生可以接受延迟开学或在线学习; (4)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总体良好。 这是二月初进行的一项调查。

读书报:由于疫情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家庭心理自助手册也应运而生。 《家居安全》的出版价值何在?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如何?

方晓义:我组织《家安》的编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当时,我在忙于组织线上培训直播的同时,也在不断关注心理学界参与疫情的情况。 我发现无论是培训还是出版的心理抗疫书籍和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培训或者是从个人角度写的。 很多人都知道我做婚姻和家庭治疗。 根据婚姻家庭治疗的理论,一个人的问题只能通过他或她的家庭问题来表达。 而且,当时我还了解到,因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而拨打一些心理支持热线的比例达到了50%左右。 另外,由于住在家里,家人是最先也是最容易察觉家人是否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的人。 家庭如何应对这些家庭成员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一点。 家庭成员心理应激反应的变化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我利用在线直播培训期间的空闲时间,与学生周汉芳一起写了一篇文章《家庭是应对COVID-19疫情心理应激反应的第一战场》,发表于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 ”杂志,引起了社会很好的反响。所以,我想是否可以根据这篇文章写一本关于家庭如何应对疫情心理压力的手册。在组织在线培训直播的同时,我回顾了研究我查阅了这方面的文献等,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起草了写作大纲,经过与写作团队的三轮讨论,确定了最终的目录,然后分工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除了个人的应对技巧,更多的是家庭如何共同应对抗击疫情的困难,包括如何识别和安抚家庭成员的情绪,以及当家人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有心理应激反应。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等等。 除了这些,我们相信良好的家庭关系是我们每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石,所以我们在本书中也写了如何增进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另外,我们强调,既然是手册,就一定要实用、可操作。 不要只说“”,而要说“”。 本书电子版于3月5日上线,截至目前阅读量已超过22万次。

疫情期间,我还与机构合作开发了“居家婚姻心理压力自助平台”小程序,其中包括心理评估、心理推文、心理微课等自助资源,供大家免费使用。 对了,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公益项目的支持下,我们一次性推出了“网上亲子关系团体辅导”和“网上夫妻关系团体辅导”,其中“网上亲子关系团体辅导”也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平台同时开展。

读书报:通过写《居家安全》回顾疫情,灾难或疫情期间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您有什么建议?

方晓义:有几个方面。 一是在国家层面,要建立灾害发生时心理救助机制,纳入灾害救助机制总体规划,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有序、科学开展心理救助工作。 ; 二是针对不同灾害制定心理援助计划和方案。 发生灾害时,必须做好心理援助工作; 三是系统开展灾害心理学和心理援助科学研究,为制定心理援助机制和心理援助计划提供依据。 四是要加大心理学应用的培养力度,培养同类人才,应改变培养体系中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的倾向,给心理学应用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解决心理学应用的严重不足。心理学应用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符合专业要求的人才在国家需要时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过度依赖互联网会产生新问题

读书报:疫情期间,大多数人都被困在家里,互联网成为我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 您一直关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如何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有效控制网瘾问题? 您能简单概括一下几点吗?

方晓毅: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网络使用的两个方面。 网络使用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疫情迫使我们宅在家里,破坏了我们习惯的生活模式,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的心理影响。 减少不良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恢复和维持正常的社会联系。 通过与亲人、爱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网上聊天,我们可以保持这种联系,并从他们那里获取安全信息和信息。 社会支持,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抗疫举措,可以安抚我们的困扰心态,获得信心和力量; 通过互联网,我们还可以部分恢复工作和学习,这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正常功能,也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从疫情转移到学习或工作上,缓解我们因疫情而产生的焦虑。

然而过度使用网络也会带来问题,首先是成瘾,其次会引发亲子矛盾,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如何有效控制呢? 首先,我们需要在疫情期间建立居家隔离的新生活方式。 原来的生活模式被打破了,一家几口人住在这么大的空间里。 如何建立新的生活模式的问题需要家人共同协商。 其次,如果我们不想让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能提供什么。 哪些新活动可以取代互联网的使用? 第三,我们要了解青少年在这个时期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不能仅仅通过控制、阻止或压制来阻止青少年使用互联网。 这种方法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根据家庭治疗理论,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是家庭关系的外在表现。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父母与孩子原有的互动模式,看看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新的互动方式。 模式来替代原来的模式。 只有建立新的功能交互模型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我有一句话要传达给大家,那就是“做互联网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读书报:早在2012年,您负责采编的《i成瘾》就关注了i时代的心理问题。 八年后,书中所讲的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方小毅:其实,我在从事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时,首先是从青少年物质成瘾(包括吸烟、饮酒、吸毒)转向的。 我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与青少年吸烟和饮酒有关的项目。 之前说过,我们也做了一些预防性干预项目,但是我们去中学推广项目的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方”教授,如果你来这里做一个与学习相关的课题,我们会特别欢迎,但如果一定要花时间研究青少年吸烟的话题,那似乎和研究没有太大关系。”当我为自己的研究没有被实践认可而困惑时,青少年网瘾就成了是当时社会、家庭、学校等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很自然地从抽烟喝酒转向了网瘾。 总体来说,当时的社会关注程度可能比现在要大得多。这是一个刚刚出现的新问题,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别有害,从党和政府到学校和家庭都非常重视,有的家庭愿意花上几万。或数十万人接受治疗,以摆脱孩子的网络成瘾。 相对来说,现在社会的关注度降低了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减少了。 还是比较严重的,甚至比以前还要严重。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研究团队开发了“青少年网瘾生态干预体系”,包括个人、群体和家庭的干预,线下和线上的干预,以及认知和行为的干预。 ,还有针对亲子关系的——比如渴望和冲动控制。

读书报:目前国内心理学研究存在哪些问题? 与国外心理学研究相比,我们还有差距吗?

方晓义:与过去相比,心理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也很快。 它在中国的民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心理学界也越来越突出。 但任何学科,无论发展多远,总会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科学研究、轻应用。 由于学科评价体系侧重于科学研究,所以我们更加关注科学研究对于一个机构和个人发展的作用,而对心理学的应用关注不够。 国家发展过程中,需要心理学应用门类。 当专业人士参与时,才发现人才缺乏。 这也反映出心理学领域存在蔑视链。 比如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会鄙视传统心理学研究,基础研究会鄙视应用研究等等;

(2)重复多,原创少。 虽然我们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但更多的研究是抄袭或效仿国外的研究内容,研究课题的原创性不足。 因此,国际上发表的文章会很多,但引用率较低;

(3)注重国际,忽视本土。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内容紧扣国际热点。 无论国际上如何,对本土心理学相关课题的研究较少; 第二,如果有好的效果,会尽可能投资国际项目。 期刊方面,国内期刊的文章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4)重数量轻质量。 由于评价标准的问题,大多数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很难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这种现象在很多学科中都可能存在)。 他们都力争成为“多产作家”,在研究质量和水平上都会受到一些忽视。 此外,虽然国内外每年发表不少文章,但在理论建设和标准制定方面缺乏成果。 我们缺乏有影响力的理论,很多心理学的入门标准还没有制定,还缺乏像国外那样广泛推广和应用的心理学模型。

注:原文转载自《中国读书报》(2020年7月1日第05页),原文链接: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