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心理咨询最好的医院有哪些|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时间:2024-08-04 10:09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财富。 ?点击上方播放按钮,收听主持人闫娇朗读的音频 01 前几天,看到心理学家何凌峰的一个视频: 视频中他表示:女儿小的时候,他尽心尽力送她去读区里最好的小学。 记得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主任给她做过一次“汉字听写”的基础测试。 当何凌峰拿到试卷时,发现女儿考了97分,也就是说100个汉字,她只犯了3个错误。 他夸奖女儿:“哇,你才上小学,什么都还没开始学,就已经认识97个了,太厉害了……” 结果当天晚上,班主任就打电话问他:“看到女儿的试卷,你什么心情?” 何凌风如实说道:“我觉得挺好的,非常好,谢谢老师。” 结果班主任生气了,开始训斥他: “你怎么能当家长呢?你觉得你家孩子的成绩好吗? 你知道吗?我们这次听写,班上17个同学得了100分,其余的都得了99分,连一个98分的都没有。你家孩子得了97分,严重拖累了我们班,你这个当家长的居然还觉得不错,你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的家长?” 他当时被老师的斥责惊呆了。 所以,你可以想象他的女儿整个小学生活是多么悲惨。 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她一直处于被攻击、被羞辱、甚至被欺负的环境中。 但他当时忙于赚钱和应酬,对女儿的情况一无所知,只认为女儿成绩不好是父母努力不够,于是想尽一切办法给女儿请家教,看着她写作业到深夜等等。 直到女儿上了初中,他才慢慢明白女儿经历了什么。 我女儿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她坐校车去学校,她甚至想从车上跳下来。 在得知这些事情之后,他还是很后悔。 他觉得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女儿送到了当地最好的小学。 他的初衷是想给女儿最好的条件和资源,帮助她实现更好的未来。 可谁曾想,女儿不仅长期陷在如此痛苦的境地无法自拔,而且几乎无法克服。 02 何教授女儿的经历让我想起了《青春之声》节目里的一个女孩叫小莉。 小李是上海人,可以说是家庭富裕。 而且她从小就是优等生,聪明又勤奋,很少参加课外辅导班。 后来,她意外地考进了上海市最好的初中之一。 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于是,她开始强迫自己更加努力,希望自己能每天24小时都用来学习。 除了课业之外,她还给自己布置了很多课外作业,每天要学习到凌晨两三点,睡眠时间经常不足四个小时。 对她来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对的,她觉得任何娱乐、放松都是在浪费时间,会引发严重的焦虑和内疚感。 但紧绷的弦终究会断掉。 长期的压力之下,小李患上了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被迫辍学在家。 但她的父母却不能理解,一直劝她赶紧去上学,尽快回到“正轨”。 结果开学第二天,她就爬上教室窗台自杀,幸好被巡逻的家长救了。 当被问到“你有什么觉得很美的东西吗?”小李面无表情地回答:“没有。” “那么,有没有家人或者朋友想念你呢?” “也不。” 虽然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纪,但是这个女孩却对生活充满了绝望,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垃圾。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胡邓研究发现,名校学生患抑郁的几率比普通学校学生高。 大家还记得省重点中学——成都第49中学坠楼身亡的学生林先生吗? 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他优秀、自信、开朗、阳光; 但在同学们眼中,他却是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人,经常用刀割自己的胳膊、手腕,称自己“心情不好”、“不想活了”。 这个看似聪明懂事的孩子,竟然在各方压力之下,濒临崩溃。 一位专门服务中小学生的资深心理咨询坦言: 她所接收的学生中,一半以上都来自当地非常优秀的学校,其中许多人都曾被周围的人视为尖子生。 因为进入名校,意味着要面对心理跌至谷底的落差、老师的严格、排名的焦虑、家人的厚望。 这些困难就像沉重的大山,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 是的,大家都看到了名校的资源和机会,都在努力送孩子去那里寻求更好的未来。 但我们忽略了阳光的背后必定有阴影。 名校的背后,是惨烈的竞争,是无形的鄙视链,是无数年轻人内心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 03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部门联合发布《2022全国抑郁蓝皮书》,其中一组数据令人震惊: 18岁以下的抑郁患者占总人口的30%;抑郁患者中,50%是在校学生。 “抑郁这个词离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近了。 网上一位妈妈曾透露,她儿子上高二,班上50个学生,其中29个在服用抑郁。 这些孩子压力很大,经常晚上睡不着觉、跺脚,还经常向同学借热水吃药。 上午10点,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门口挤满了焦急等待叫号的家长。 旁边的候诊椅上坐满了小孩。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挤满了患者和家属 直到晚上六点,仍然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等待。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教授郑毅记得,自己刚当医生的时候,儿童青少年的问题比较少,一个病房有二十多张床位,基本够用,重病患儿??也不多。 但近年来,病房床位已增至60张,加上特需病房,共计100多张床位,依然供不应求…… 不仅在北京,全国很多地方,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都出现一约难的情况。 另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曹庆久也坦言,患上该病的儿童年龄有越来越低的趋势: “社会压力巨大,而且层层传递,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这些孩子。 为了赢得起跑线,很小的孩子就必须参与比赛并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你一开始就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他们会受到伤害。” 我记得有一部纪录片《起跑线》,里面有一个7岁的北京女孩,叫唐小燕。 从记事起,她的课外生活就伴随着各种兴趣班:尤克里里、声乐、舞蹈、西班牙语、逻辑思维…… 我妈妈总是说一句话:“如果你想学这个,你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这么小的年纪,孩子的脸上却写满了疲惫和委屈。 在如今越来越内向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几乎没有童年,他们被焦虑父母推着往前走,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在父母焦虑的影响下,孩子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充满痛苦,无处可逃。 最后,正如许开文教授感叹: “你把你焦虑养大的宝宝都送给我了!” 04 还记得吗?孩子出生前,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健康成长。 然而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对孩子寄予了越来越多的期望。 其实,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或金钱,而是爱、智慧、自由和幸福。 所以,在这里,我也真诚的给各位家长提3点建议: 1. 为孩子选择学校,不是要选最好的,而是要选最适合的。 中国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很多家长为了“选校”而日夜操心。 但家长精心挑选的“最优方案”真的适合孩子吗? 正如何教授最后所说: 如果真要为孩子选择学校,不是要找最好的学校,而是要找最适合的学校。 《青春之声》中的另一位女孩小涵最初就读于一所“鸡血”公立初中。 不久之后,她的母亲将她转到了另一所双语学校。 因为以前的初中,课外书是会被没收的,比如《哈姆雷特》。 但妈妈知道小涵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孩子,她喜欢读书、喜欢创造、喜欢思考。 果然,转学之后,小涵变得更加自信,学习和生活都处理得游刃有余。 只有为孩子找到合适的土壤,他才能真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不要让你的孩子从小就成为成绩的奴隶。 在《青春说3》里,一个叫吴倩仪的高中男生这样抱怨自己的妈妈: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我妈妈却不这么认为。” “我考试得了第一名之后,大家都很担心。” 后来,这位母亲跟我解释说,她的儿子从小就好胜心强,在书桌上刻了“第二名就是落后”的字样。 有一次,他考试考了第三名,妈妈给了他一个红包,他却拒绝接受,说“我又不是第一名,收了也没什么好处”。 这让她很担心,担心孩子压力太大。 母亲在台上温柔地看着孩子说:“我想告诉你,你的人生,不只有高考,还有诗歌,还有远方。” 这位母亲无疑是明智的。 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戴上学习成绩的枷锁,而是告诉他们,学习成绩不是评判人生的唯一标准。 你要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朋友圈,要玩耍,要运动,要奔跑在阳光下。 如果一个孩子的一生只为分数而活,他注定无法通过人生的大考,无法获得幸福。 3. 允许孩子跳出“轨道”,过自己的生活 很多家长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他们其实被单一的价值观所束缚。 我认为上最好的学校,取得好的成绩,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将来拿到高薪,这就是成功的人生。 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卓越标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财富。 我们不能用同一个尺度去衡量不同的生命,然后将他们划分成不同的等级。 有的孩子喜欢昆虫,梦想成为一名生物学家,这也是一种伟大;有的孩子喜欢花,梦想将来开一家花店,这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热情,而不是用规矩来限制他们。 当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看看星星月亮,看日落日出,情感,过自己精彩的生活,享受平凡的幸福。 05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董玉辉的一个经历。 他说,上学的时候,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对他说:“儿子,我要你做一个快乐的傻瓜。” 他当时满脑子都是疑惑:“我为什么要当傻子?” 于是,妈妈向他解释:“妈妈希望你别失眠、好好吃饭、别颈椎痛……做个快乐的傻子就好。” 直到多年以后回忆起这件事,他才明白母亲给予他多么深沉的爱。 作为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养育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积极的孩子。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看透教育的真相,保持平静的心态,与孩子产生共鸣。 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雨露中自由成长,绽放成色彩斑斓的花朵。 一个女儿 推荐你一个优质的育儿平台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