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人的焦虑:2020年或是充满焦虑的一年时间:2024-05-09 10:06 2020年或许是充满焦虑一年:年初,举国上下都在抗击疫情。 人们的焦虑来自于不断上升的确诊病例,来自于口罩和消毒酒精的频繁短缺,来自于正常生活不知何时被打乱。 完全恢复的不确定性。 公司已解雇员工并推迟招聘。 许多毕业生被迫接受“三无”的命运:没有毕业照、没有毕业典礼、没有分手餐。 “最美”的毕业季也变成了“最艰难”的毕业季。 这也是职场人被各种焦虑所笼罩的一年。 无论是内卷化的竞争,还是员工的自嘲,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年职场人的情绪变化。 2021年即将到来,界面职场整理了2020年六大职场热点词汇,回顾了今年职场人经历的各种焦虑。 热词一:内卷化 “内卷化”这个词在2020年非常流行,无论是体制内的公务员,还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都会提到“内卷化”这个词。 当人们处于竞争环境中,无法详细描述竞争状况时,就会用“内卷化”这个词来概括。 甚至有人戏称“什么都可以卷起来”。 此前,界面新闻报道《内卷化:一个学术术语如何赢得考生、社会动物、时代的共鸣》,梳理了“内卷化”的来龙去脉。 报告称,“内卷化”最初是用来描述社会文化格局变化规律的。 后来,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实地考察时得出的结论是,当地劳动力继续投入到水稻种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农业生产无法延伸到更具经济效益的产业。 工业生产的现象称为农业内卷化。 后来,历史学家杜赞其的研究成果和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的著作中对内卷化进行了解释。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卷化”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却无法获得更多回报的“无效努力”。 既没有突破性增长,也没有螺旋式上升。 反而进入了一种自我空转的内耗。 人类学家项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当前的“内卷化”形容为陀螺般的无限循环,不断地敲打自己、让自己旋转、调动自己。 内卷化的前提之一是高度集成。 每个人都确定一个目标,并为一个目标而活。 没有多元化的选择,只有同一赛道上的竞争。 项彪也认为,这样的内卷在精神上非常消耗精力,甚至是一种折磨。 比如就业方面,很多人为了进入体制不断参加各种考试,甚至出现“不能就业”的就业标准。 数据显示,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格审查已通过157.6万人,平均竞争比为61:1。 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岗位竞争”也很激烈。 数据显示,腾讯2020年校招中,技术岗位最高录取比例达到215:1。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逃离互联网大公司”的现象,但这依然阻挡不了一批年轻人追求互联网大公司的脚步。 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很多职场人也会产生内卷情绪,尤其是在“996”、“007”工作模式下。 他们自然而然地被置于“需要竞争”的环境中,强迫自己一直加班。 但在努力加班的同时,也有一些职业人士需要通过“钓鱼”等方式强迫自己参与竞争。 正如经济学家薛兆丰所说,“不是你的老板要求你加班,而是其他人愿意加班。” 然而,职场人在努力竞争的同时,却变得更加焦虑。 原因在于,他们虽然努力工作,但并没有带来相应的职位、收入、技能的提升。 一些职场人甚至将一切焦虑的根源归咎于“内卷”。 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于盛峰曾表示,“不断加快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可能会让人感到压力,但人??们的精神状态不应该受到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与战略学会研究员陈竞泽撰文表示,很多年轻人会用“内卷化”来表达一种“悲伤”、“被迫努力”、“注定要失败”的感觉,但他们认为这个时代充满活力,不应该因为“内卷化”而泄气。 热词二:殴打工人 职场人在谈论“内卷”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但当他们称自己为“工人”时,却有一定的正能量。 当“打工人”这个词流行起来时,无论是送货小哥、流水线上的工人,还是办公室里的白领,他们都会称自己为“打工人”,表达自己“打工人”的身份。 通常会添加“早上好”和“加油”等激励性词语。 有人评论,“工人”这个词的背后,其实是人们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的自嘲和不愿过平凡的生活。 据界面职场介绍,“工人”一词最早出现在香港,意思是“受雇于他人”。 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南下打工”成为一股热潮。 这一时期,“工人”、“工人姑娘”等词汇一度流行,但当时的“农民工”多指离开家乡到经济发达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 他们在更恶劣的环境中获得较低的收入。 但如今,“殴打工人”的身份似乎被更多人认可和利用。 任何一个不是老板的人都会称自己为“打工人”。 有学者认为,“殴打工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职业蔑视链”。 过去,人们喜欢把职业分为三、六、九个等级。 那些工资低、报酬差、工作又辛苦又重的人被称为“农民工”。 如今,无论是高管、程序员还是建筑工人,无论职业、薪水如何,他们都称自己为“工人”。 当然,“殴打工人”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很多上班族的痛点。 他们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与传统的“打工”没有什么区别。 日复一日的同质化、辛苦工作,工资却无法满足生活需要。 此外,今年受疫情影响,企业发展不稳定、就业困难,使得职场人士的压力较往年更大。 虽然之前也出现过类似“工人”的网络术语,比如“搬砖”、“社会动物”等,其中搬砖指的是“环境差、工资低”的体力劳动,而社会动物则指的是“自我”。 ——放弃生命的劳动者。” 虽然都是自嘲,但三人的心情却是略有变化。 有媒体评论称,与“打工人”相比,社会动物更加残忍、不人道,但与此前的“佛系”、“哀悼”相比,“打工人”却多了积极乐观的色彩。 所以,“打工人”的背后,其实是平凡中的追求,屈辱中的固执。 热词三:网上办公 受疫情影响,线上办公成为2020年不少企业青睐的方式。尤其是年初,大部分上班族都在家办公。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2月春节复工期间,中国超过1800万家企业采用在线远程办公模式,累计超过3亿人使用在线办公应用。 虽然在家线上办公让很多职场人士避开了早晚高峰,节省了通勤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办公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适合在家线上办公。 一些职场人士认为,在家线上办公,因为太多琐碎的事情会导致分心,一些职场人士在家线上办公后需要在多个家庭角色之间切换,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缺乏领导的监督和压力。同事之间,很容易在工作中迷失方向。 倦怠发生在工作中。 同时,在家线上办公后,上下班时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基本上可以随时随叫随到。 一些专业人士还表示,在家在线工作需要经常参加远程会议。 沟通通常以电话、语音、文字、截图等方式进行,信息分散、碎片化的问题尤为突出。 之前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在家工作是更轻松还是更累?” 大多数网友认为,在家工作不仅需要加班,而且比以前更累。 甚至有网友表示,两周后已经开始怀念在家工作的日子了。 工作站。 虽然复工复产以来,大部分工人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仍有不少工人需要继续在家线上办公。 不可否认,在线办公已经成为重要的办公模式。 过去,很多上班族在工作时都会抱怨“工作就像进坟墓”。 然而真正在家线上工作后,却又出现了各种焦虑。 热词四:职场PUA “职场PUA”是指老板通过一系列精神控制手段,让下属迷失自我,最终服从老板命令的情况。 PUA的全称是Pick-up,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搭讪艺术”。 它原本是一套用于男女交流的方法。 后来演变成了洗脑、欺骗、心理暗示等一系列精神控制手段。 他们欺骗异性的感情和金钱,甚至控制对方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威胁到对方的生命。 2020年7月,前火箭少女101成员Yamy发布了一段聚会录音。 录音中,公司老板多次在员工面前称Yamy丑,因为她一开始只是一个伴舞。 Yamy在微博回应,“打压和指责让我心情极度压抑,转身做出承诺让我充满期待。我曾经真的以为,如果有问题,一定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做得足够好。” 现在想来,正是恐惧和自卑,让我选择性地保护自己免受已经存在的伤害,让我生活在自我怀疑中。” 不少网友在表示支持Yamy的同时,也表示自己在工作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经历。 因此,“职场PUA”也成为了人们热议的术语。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白领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0%的受访白领遭遇过“职场PUA”。 而由于工作强度大、竞争激烈,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成为“职场PUA”的重灾区。 其中,白领经历过的“职场PUA”中,占比最高的是“利用他人”,其次是“美化剥削行为,请你感恩”,占比57.82%。 “工作安排不合理”占50.31%。 其他“职场PUA”包括“不断攻击、否定你”、“不断将你与其他同事比较”、“抢功劳”。 此外,报告还称,不同年龄段的白领经历着不同的“职场PUA”套路。 90、95年代出生的年轻白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判断力,很容易成为职场“占别人便宜”的垫脚石,常常被迫喝“鸡汤”。这是为了你好”。 ” 对此,人民网评论称,“职场中的PUA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年轻人必须时刻保持独立思考和冷静判断。无论是面对上级的指责和打压,还是对个人能力的贬低和否定,还是描绘一个虚幻的美好未来,年轻人应该以怀疑的态度认真看待,尝试跳出圈子,看待现在的工作现状。” 热词五:“35岁现象” 在职场中,很多人把“35岁”称为一个尴尬的年龄。 目前很多招聘中,对求职者都有年龄限制:不超过35岁。 甚至一些上班族一旦迈入35岁门槛,就会开始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担忧,“35岁焦虑”也随之而来。 2020年11月,“延迟退休”成为热搜话题,但不少网友把目光聚焦在“35岁现象”上。 甚至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之前,有必要在实际招聘中消除35岁的概念。 年龄限制。 此前,人民网论坛发布《职场为何出现“35岁”现象》报道称,有学者对上海和成都的招聘(30万份应聘)进行了调查,发现超过上海80%的职位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或以上。 35岁以下,成都这一比例接近70%。 全国公务员考试年龄上限一般为35岁。 只有黑龙江等少数省份将年龄上限放宽至40岁。 报道认为,35岁已经成为人们选择职业不可逾越的年龄门槛。 除了招聘,“35岁现象”在工作中也很明显:35岁的职场人士面临升职难、加薪难、跳槽难等多重职业瓶颈。 一方面,35岁的职业人士通常已结婚并有孩子。 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包括房贷、车贷等,生活压力更大。 另一方面,35岁以后,人的生理功能开始逐渐衰退。 在知识和技能需要快速更新的时代,如果不能持续提升,职业生涯很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尤其是在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提升的互联网行业。 不断更新、发展,如果人到中年仍不升职,随时面临下岗的风险。 因此,有人认为,35岁缓解职场危机的关键是拥有与年龄相匹配的能力和实力。 此外,职业女性的“35岁现象”更多体现在如何平衡生育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冲突。 此前,张桂梅校长针对“全职主妇”的言论引发网络热议。 争议点不仅包括个人选择问题,还集中讨论了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所面临的困境,这也反映出当今中年女性面临职场与家庭之间的艰难选择。 女演员姚晨也在演讲中提到,曾有人问过她“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但没有人问过她的丈夫。 她直言:“家庭和事业无法平衡。” 对此,学慧网CEO、学慧职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代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方式、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方法。 如果你保持好奇心和学习能力,你就能实现从“全职妈妈”到职业女性的无缝过渡。 当然,这会很困难,尤其是女性,事业发展需要更多依赖外部资源,争取家人的支持。 理解和支持。” 热词六:“逃离互联网大公司” 12月,脉脉发布《2020年人才吸引报告》。 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整体工作幸福感满意度在各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三。 此外,多个社交平台上,各种“逃离互联网大公司”的情绪频频出现,热度甚至高达“逃离北上广”。 尽管大规模“离开”从未发生,但这已成为人们普遍讨论的想法。 此前,网上有一篇帖子引发热议,那就是一名网友自称是腾讯员工,有一份年薪75万的工作,却决定放弃,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公民。仆人。 虽然该帖子已被删除,但争议的背后其实是劳动人民的焦虑。 在《“提辞职之后诸病皆愈”,选择“逃离”各大互联网公司》一文中,那些逃离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上班族并不都是35岁的中年人。人们,但他们已经有健康、自由、晋升空间等各种理由逃离。 其次,一些真正35岁的中年互联网人已经被动选择了其他工作,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职业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逃离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些上班一族的选择,但仍有不少年轻人想方设法挤进各大互联网公司。 正如有人所说,“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但互联网公司永远有年轻人”。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2019年求职者最多的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 2020年就业季,脉脉数据研究院的一份报告也显示,IT互联网行业依然是应届生找工作时最受欢迎的行业选择。 有人将互联网巨头形容为“现代新围城”。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