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心理咨询|成都肖家河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成效显著,心理专家李咏梅助力戒毒人员重获新生时间:2025-01-17 10:10 成都市肖家河街道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目前,社区戒毒人员27人,社区康复人员27人。除了活跃的社工群体外,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还有数名精神科医生。 2012年,肖家河街道与四川大学德爵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引进了心理专家团队。截至目前,心理专家已接待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来访300余人次。 李咏梅是这里的常驻心理学家之一。在这里两年多来,她已经联系了40多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与这些戒毒人员的交流中,李咏梅发现,他们之所以接触毒品,大多是出于好奇,对生活没有太多的目的感。戒毒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常驻心理师李咏梅。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摄 吸毒者心理评估 新京报:你从事这份工作多久了?您每周去社区几天? 李咏梅:我在肖家河驻扎了两年了。我们的干预是为社区戒毒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根据双方合作协议,我们每周来两天。现在服务范围将扩大到普通社区居民。 新京报:这两年您接触过多少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 李咏梅:我一共联系了40多人,其中包括社区戒毒人员、社区康复人员,其中有一些人需要接受美沙酮治疗。 新京报:你们主要为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戒毒人员提供哪些心理疏导? 李咏梅:最重要的任务是在第一次向社区报告时对吸毒者的状况进行诊断和评估,然后将数据和信息提交给禁毒社工,禁毒社工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评价结果。这些社区戒毒人员开始要求每月来一次。如果情况好转,可以两个月来一次,渐渐地变成六个月一次,甚至一年一次。我们会跟随这个节奏,与禁毒社工合作。 新京报:他们一般需要几次心理咨询才会向你敞开心扉? 李咏梅:这个要看个人。有些人一次两次就可以,但有些人需要一个机会来敞开心扉。社区戒毒人员每月会对他们进行一次尿检等工作,这些戒毒人员就会适应这样的环境。之后他们就会慢慢地告诉我们或者社区工作人员他们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更加轻松。 吸毒最年轻年仅19岁 新京报:当您与吸毒者交谈时,他们是如何第一次接触毒品的? 李咏梅:大部分都说是朋友介绍的,很好奇。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有人吸毒,然后被感染。 新京报:这些人有什么特点? 李咏梅:这些人大多没有更大的人生目标感。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没有目标。我们相信,没有目标感,或者生活太乏味、无趣的人,会寻求一点刺激。大多数第一次抽烟的人都是这样。有目标感的人往往会对这方面持谨慎态度。 在家庭中的坚持也非常重要。如果家人赶紧放弃,那么这个人就会越陷越深,甚至可能会为了吸毒而把别人拉入陷阱。 新京报:您接触过的最年轻的吸毒者年龄多大? 李咏梅:最小的才19岁。她看起来很悲伤,而且很年轻。他之所以吸毒,是出于好奇。他和朋友们去了一家酒吧。年轻时,他的朋友鼓励他吸毒。起初他并不知道这是毒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毒品上瘾了。 新京报: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李咏梅:这个孩子在家控制得很好。强制戒毒后,他到我们街道报到没多久,就很快被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我们会联系当地,保证他每个月都有尿检报告。这位19岁的球员退赛表现不错,现在已经三年了,可以将他从名单中除名了。 成都市新高区肖家河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摄 吸毒者的心理非常脆弱 新京报:您接触到的吸毒者第一次来心理咨询时的状态如何? 李咏梅: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多数人都被家人抛弃了。如果邻居知道他是吸毒者,他也会被“孤立”。 新京报:一般来说,吸毒者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对吗? 李咏梅:很脆弱。人们觉得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一旦有机会就会旧病复发。这是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没有朋友,没有人认识他们。当许多人吸毒时,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就会离开他们,担心如果与他们密切交往,会影响他们和周围的人。 新京报: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例子吗? 李咏梅:我对最近服用美沙酮的戒毒人员印象深刻。他吸毒后,他的妻子与他离婚了。只有他的女儿一直鼓励他,但她的女儿正在国外读书。最近,他因为女儿有一段时间没有给他打电话,主动来找我们进行心理咨询。他自己也不敢给女儿打电话,怕她不喜欢他。我们给他分析了一下,告诉他,他的女儿不可能不喜欢他。因为他过去虽然颓废,但一直坚持尿检、服用美沙酮。如果我女儿不信,我们可以作证。 和我们聊天后,他鼓起勇气给女儿打电话,得知女儿确实在做项目,并没有忘记他。在家人的支持下,这名吸毒者很快康复了。 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戒掉毒瘾 新京报:那些戒毒取得好成绩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李咏梅:这种人基本上是家人监督得很好,他自己也有决心。有些吸毒者的家属会直接将他们“空运”到其他地方。他们将不再与以前认识的任何人联系并重新开始。对于这些人来说戒断效果会稍微好一些。 新京报:吸毒者仅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戒掉毒瘾吗? 李咏梅:恢复好的一般都很年轻。第一次尝试吸毒后,又被迫进入戒毒所或社区戒毒所,并没有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但如果瘾症持续时间较长,就很难戒掉,因为对身体的伤害已经造成。完全靠自己,基本上很难戒掉。吸毒成瘾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新京报:这两年你们遇到过彻底退出的案例吗? 李咏梅:可以说,有一些人在心理上和身体上戒烟成功了。我们也支持这些退出后将搬离当地,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人,因为“退出朋友圈”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他们可以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开始。 努力防止吸毒者被社会边缘化 新京报:肖家河社区的人们对戒毒人员有何看法? 李咏梅:目前,肖家河街道很多人已经开始认识吸毒人员。大家都形成了防范机制,感觉自己还能和他们相处,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虽然不是特别亲近,但邻居之间还是会打招呼的。如果发现吸毒者长时间不出门,邻居就会向社区、居委会报告。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吸毒者与我们互动,以免被社会边缘化。 新京报:目前,肖家河社区将为吸毒人员提供哪些帮助? 李咏梅:社区基本上会给戒毒人员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守车之类的。因为有些人还有孩子,能看到一些生活的希望——至少他们还有孩子,所以需要生命的保护和延续。 有一名社区戒毒人员,社区安排他在车棚工作。父亲每天都看护着他,到了时间就督促他吃药。他父亲觉得他以前没有照顾好事情,所以现在对他管得很严。事实上,小院里的住户都认识他,都认得他和他的父亲,看他的眼神也没有特别奇怪。 新京报:禁毒社工每天面对戒毒患者,要付出很多。您认为社工有必要提供心理咨询吗? 李咏梅:确实有必要。如今,一些社工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他们不断面对吸毒者,没有办法调整自己。他们不可避免地将情绪带入工作中。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每年举办团体讲座和不定期沙龙,为禁毒社工、社区工作者提供心理疏导。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白爽和校对吴兴发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