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心理咨询中心|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专家学者共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难题时间:2024-07-11 10:11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在首届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人民网推出“谈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科普系列文章,邀请众多专家学者撰文,共同破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难题,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育儿观念,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雨轩(化名)学习的时候,有些题解不出来,就想休息一下,看看短视频放松一下。结果,他一直看视频到天亮。第二天上课时,他疲惫不堪、昏昏欲睡,什么也没学到。于是,雨轩发誓戒掉手机。但一旦手里有了手机,就像被下了“咒语”,陷入了“心烦意乱——看手机——更心烦意乱——继续看——更心烦意乱”的恶性循环,最终给自己贴上了“无能为力”的标签。 随着手机上碎片化、娱乐化、无逻辑性的信息无孔不入地侵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理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让我们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越来越差,入睡也越来越困难,进而让我们越来越焦虑、自我怀疑。 在信息技术与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必备工具。那么如何才能让手机有效地为我们服务,而不至于成为“手机瘾君子”呢? 1、手机成瘾是不是“瘾”? “手机成瘾”用于形容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沉迷,通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瘾”。医学上,“成瘾”通常指对某种物质或行为的生理依赖,如毒瘾、酒瘾、赌瘾等。手机成瘾更多的是心理依赖和行为习惯,而非生理依赖。 虽然手机成瘾不同于严重的药物或物质成瘾,但过度依赖和痴迷于手机使用、长时间使用手机、无法控制地频繁查看手机、浏览社交媒体、玩游戏或其他应用程序的现象。它仍然会对个人的生活、健康和社会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痴迷使用手机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社会孤立、睡眠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仍然需要认真对待和控制。 2. 手机成瘾的原因 生理原因:追逐快乐是人类的本能,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快乐激素”。叮咚,APP愉悦的提醒声触发了我们刷短视频的动作,当我们刷到搞笑的短视频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让我们的身体感受到快乐。愉悦之后,我们往往会产生欲望,多巴胺还能促使我们寻求观看下一个短视频的欲望,继续刷视频。此时,短视频软件还会通过算法精准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视频,进一步激活多巴胺的分泌。就这样,我们成功被短视频俘获,无法自拔。如果反复接受这样的行为,获得的愉悦程度就会逐渐减少,愉悦的持续时间也会逐渐缩短,心理学家称之为“习惯化”。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一个短视频时,愉悦程度很高。 但当我们反复观看类似的短视频时,愉悦度和时长都会下降,我们就会渴望看更多的短视频。 心理原因:日常生活中,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爱,或者无法满足自己在现实世界的愿望,因此可能会通过移动网络世界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考试受挫、自尊心受损的孩子,可能会通过在网络游戏中获胜来满足自我价值感的需求。另外,如果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面临很大的压力,也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压力,逃避外界,暂时缓解焦虑和压力。 3. 生活平衡:预防手机成瘾 有人说:“毁掉孩子只需要一部手机。”其实,智能手机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怪物”,只要使用得当,是可以控制的。 满足需求:孩子沉迷手机只是表象,孩子沉迷手机的背后,可能还有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关注不够,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可能在手机上寻找替代品。此时,父母需要和孩子好好沟通,多陪伴,多玩亲子游戏,多带孩子走进现实世界,比如带孩子去公园玩、跑步、跳绳、打羽毛球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当孩子在学习或人际关系上面临很大压力,难以应对时,可能会通过浏览手机来暂时缓解压力和焦虑。如果家长了解其中的原因,就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社交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妥善处理压力,这也可以缓解沉迷手机的问题。 责任:如果孩子已经是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制力,又向父母要求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家长是否应该答应孩子的要求?家长可以答应。但这种答应是有前提的。提前和孩子商量好手机使用的规则,比如使用的时间、频率等,明确告知过度使用的后果。避免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反复使用手机,避免形成使用手机的习惯。让孩子有更多自主权,也要明确过度使用的后果,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 目标导向:网络上有大量资讯,对于辨别能力尚未成熟的孩子,家长可引导孩子,不断明确使用手机的目的。使用手机前最好先在纸上写下要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后放下手机继续学习。也可尝试引导孩子利用手机完成学术研究、拓展课外知识、培养个人兴趣等。 物理隔离:对于成瘾者来说,环境和线索很重要。如果家里的手机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时发出叮咚声,这就为孩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因此,如果孩子严重依赖手机,应该尽量将手机进行物理隔离。比如,设置一个专门的手机区域,手机一旦进入这个区域,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看不到。另外,尽量在孩子睡觉前一小时不要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建立手机不能带进卧室的规则。同时,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在手机的使用和管理上做好表率,尽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手机的物理隔离可能发挥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心理干预:对于表现出严重手机成瘾症状的个体,应积极倡导专业心理咨询的早期支持和帮助。心理咨询可以运用科学的心理评估工具,识别个体的具体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动机、行为模式以及可能产生的情绪困扰,进而制定全面的心理干预方案。(陕西师范大学罗扬梅、渭南师范学院刘源、齐怀远)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